首页>新闻动态>正文内容

儿童友好,我们应该行动起来!

发布时间: 2017-03-31 10:13:57 发布人:永真公益基金会

屏幕快照 2017-03-31 上午10.22.43.png

本文转载自《社区天地》 文 子晋

        2016年,“十三五”的开局之年。回顾这份 6 万多字的《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》, 有关“儿童”的语句表述有11处之多:在第三十五章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一节,“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、老人关爱服务体系”;在第六十章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及生育服务一节,“加强儿童疾病防治和预防伤害,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和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”;在第六十四章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一节,



        “做好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,完善儿童收养制度”;最后在第六十六章,更是全面提出“坚持儿童优先”、“关 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”、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”、“强化对 未成年人生存权、发展权、受保护权、参与权的依法保障和社会责任。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,构建未成年人关爱社会网络,健全社区未成年人保护与服务体系。” 在社会关爱行动计划中,首先便是“关爱儿童健康发展——为困境儿童提供生活照料、心理辅导等服务。提供农村留守儿童特殊关爱,加强儿童福利、未成年人保护等设施建设,‘儿童之家’覆盖90%以上的城乡社区。帮助农村贫困家庭有儿童接受学前教育。”不难看出,政府更加关注儿童权利如何实现,而权利的实现,便是国家层面的儿童友好,对儿童权利的保障义务。


        国家层面的儿童友好,已从留守儿童开始发力。立春刚过,国务院《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》出台,紧接着,民政部正式成立未成年人(留守儿童)保护处,农村留守儿童的摸底排查工作启动,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。伴 随着春日暖阳,政策的温度也在一点点上升。这一年对于留守儿童来说,或许将更加温暖。


        与此同时,十三五纲要明确表述“构建未成年人关爱社会网络,健全社区未成年人保护与服务体系”,对社会层面的儿童友好提出了要求,其中,未成年人关爱社会网络的基础和支撑是在社区层面。儿童进入社会的第一步,便是踏入了他居住的社区。特别是学龄前的儿童,大部分时间在社区中度过,与社区有着天然的联系。因此,如何重塑与儿童与社区的联系,是构建社会关爱网络的重要环节。通过“儿童之家”在城乡社区的高度覆盖,使社区及时有效地给予儿童支持和关爱,干预侵害儿童权利事件的发生。不仅仅是“儿童之家”,动员社会力量,整合社会资源,鼓励企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、公益组织、社会工作者、志愿者等机构和人员参与到社区的儿童友好体系中来,夯实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社会基础。
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友好,儿童成长的第一环 境,或者说内生环境还是他们的家庭。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,哪个孩子不眷恋父母的怀抱?家庭是儿童的监护主体,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最佳陪伴者,家庭的责任不仅不可忽视,还应当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来。特别是那些被孤独包围的留守儿童,尽管政府和社会可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,但无法替代家庭的角色,父母的陪伴。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,一个电话,一段视频便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亲情的温暖,而不是遗忘。因此,建立起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网络沟通的常态机制,唤醒进城务工人员对亲子陪伴的关注,或许更加有利于解决留守儿童孤独、自闭的心理疾病。不仅是留守儿童,对于所有的孩子而言,家庭对儿童成员的友好,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爱的行动。